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
诚信教育成就未来
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??鬃?、孟子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都曾对诚信作出过精妙的论述,中国古代文化也十分推崇诚信,留下了“民无信不立”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“不信不立,不诚不行”等千古佳话。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为我们今天建设诚信校园提供了深刻的启迪。
诚信的定义及由来
“诚”与“信”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,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。孟子说“诚者,天之道也,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《中庸》中也说:“诚者天之道,诚之者人之道?!毙诺幕竞迨侵缸袷爻信?,言行一致,真实可信。最先将“诚”与“信”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《逸周书》中:“成年不尝,信诚匡助,以辅殖财?!薄案缸又涔燮湫⒋?,兄弟之间观其友和,君臣之间观其忠愚,乡党之间观其信诚?!闭饫锏摹靶懦稀笔导噬媳泶锏氖恰俺闲拧钡囊馑肌>褪撬?,从一般意义上,诚信是指诚实不欺,讲求信用,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。
关于诚信的典故
一诺千金:
秦朝末年,楚地有个叫季布的人,他为人侠义,好打抱不平,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,无论有多大困难,他都会设法办到。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”的谚语。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,形容一个人非常讲信用。
立木为信:
春秋战国时期,商鞅在秦国变法。为了树立威信,推进改革,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并当众许下诺言: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,赏金十两。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,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。商鞅这一举动,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,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。
如何做到诚信于人
以信立人:
要在人们心中树立起诚信的形象,就必须始终保持言行一致,言出必行。只有这样,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。
言行一致:
要做到诚信于人,就必须保证自己的言行一致,不说谎、不欺骗、不偷盗、不抄袭等。要始终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,不以任何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个人利益。
坦诚相待:
要做到诚信于人,就要坦诚相待,不隐瞒事实真相,不掩盖自己的错误。只有这样,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。